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揭密“退役”火箭发射场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9月12日 12:23 来源: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甘肃西北的戈壁滩中,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广阔,常年干燥无雨,光照时间长,周围人迹罕至,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生活区几十公里外的有个发射场,这个发射场曾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中国进入太空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目前,这个发射场已光荣“退役”了。发射中心的人管这个发射场叫2号发射场。

  离2号发射场还有3公里,已经依稀可见2号发射场的发射塔架了。驱车驶进了2号发射场。就是在这里,发射过东方红人造卫星,也曾发射过返回式卫星,还进行过多项导弹的试验。当看到直刺苍天的三个发射架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涌向心头。岁月留痕,眼前的昔日英雄已是锈迹斑斑了。但在现场看来,还是透出几分威武来。

  三个发射架相距不远,中间的叫勤务塔,该塔高55米,重1300吨,用于火箭卫星的起竖、对接和测试。两边的叫脐带塔,意思就是说这里就像脐带一样把油料等输送进火箭。





  发射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塔架建于六十年代,矮小简陋,支离破碎,看样子已经好久没有再用过了,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就是从它的怀抱中飞翔到更加广袤的世界。相比之下,发射神州五号的发射塔架则要魁伟、比它引人瞩目的多,这说明我国航天事业在不断的进步,在一代代的超越前人。这是因为火箭在发射时,震动非常大,为了防止震碎屋内的设施,就建了这种半地下掩体房屋。

  离发射架不远就是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建在地下。


  潜望镜,潜望镜运用的是折射原理,通过一个直管伸到地面,上面是镜片,只要转动潜望镜的角度,就可以左右360度、上下180度观察地面情况。走出地下控制室,就要离开2号发射场了。此时,大漠、天空、落日、井架,构成了一幅大漠落日图,好美!

  1966年10月27日,在“两弹结合”发射场,我国第一次导弹、原子弹发射成功,此后,这个发射场也就光荣“退役”了,时间转瞬而过,39年过去了,发射场会变成什么样呢?还会留下什么遗迹吗?这条铁路有好几十公里长,如果要绕过铁路而行,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为了抓紧时间,只有越过铁路了。


  在戈壁滩上艰难地行驶着。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不知道还要开多久,才可以到达要去的目的地――“两弹结合”发射场。车仍在行驶,但是已经分不出东南西北了,因为周围的景色是一样的,戈壁、骆驼草、循环往复。沿路,又恢复了通常戈壁滩上的荒凉。剧烈颠簸尤如在海浪中坐着小船前行,我们紧紧抓着扶手,稍有不慎,头就会被重重的撞在车顶上。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比较顺利地找到了“两弹结合”发射场。这就是30多年前发射场的原貌。当年,为了准备两弹结合试验,许多人默默无闻战斗在这片茫茫的戈壁滩上,确保试验的成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1966年进行的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如果失败就可能造成核爆炸。所以,在导弹发射前,一万多名居民临时疏散到安全地区,以防万一。面对巨大危险,在距发射台仅100多米的地下发射控制室执行指挥操作任务的高震亚等七名同志义无反顾,向党组织递上铮铮誓言,这就是我国航天史上流传至今的“七勇士”故事。凭着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1966年10月27日9时10秒,他们按下了导弹发射的按钮。刹时间,大地轰鸣,导弹托举起核弹头直冲上浩瀚的蓝天。9时9分14秒,实现核爆炸。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盘旋在空中。两弹结合的试验成功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导弹载带原子弹,在国家本土上空的核爆炸试验。

  现在,在“两弹结合”发射场里,只能看到一些断壁残垣。看到这些曾创造过历史辉煌的遗迹,不禁让人想起创造这些辉煌的航天人,他们在这大漠中孤守清贫,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地方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也会辉煌一瞬,就像火箭发射的一刹那,铁塔为弧光映照一样。然而,更多时候他们还是在默默的工作着、等待着,等待着下一个发射的命令。

  (2005年9月21日 CCTV-少儿频道18:30首播,9月22日 CCTV-7频道20:15重播)

责编:白秀颖

相关视频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